8/24/2008

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

本文僅供個人研究筆記與參考文獻整理用途

不供作商業用途亦不保證任何醫療諮詢依據

疾病相關問題應盡速就醫以診治醫生意見為主


以下文章整理轉貼(版權): http://www.vghtpe.gov.tw/~neur/strokecenter/medicaleducation/riskfactor.pdf


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


前言


多年來中風一直是國人死亡與殘障的主要原因。

根據榮總腦血管科所作的流行病學研究,台灣每年約有 4 萬至 6 萬人發生中風。(編按:2007年鹿港鎮人口為85,239人,數據顯示即台灣每年有超過一半鹿港鎮人口發生中風)

而且社會中存活的中風患者約在 15萬至 20 萬人之間,其中約 1/3 有相當程度的後遺症,無法獨立生活,需仰賴他人照顧。

較常見的神經障礙如半身麻痺或癱瘓,言語不清,失語症,智力退化或癡呆症等,嚴重的患者必須使用鼻胃管、導尿管和/或呼吸器以維持生命,甚至呈現植物人般喪失意識。

中風患者常罹患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發生各種合併症(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意外與再度中風的機會比起一般人都高出許多,這對患者及其家庭都是很沉重的負擔。

此外,腦中風也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惡性腫瘤,因中風而英年早逝者時有所聞,亦為國家社會的損失。

而且,因為腦血管疾病所造成的身心障礙更高居所有疾病之冠。


此種情形不只發生於台灣,更見於世界各國。

即使於多數歐美先進國家,腦血管疾病亦為其十大死亡原因之第三名,所造成的身心障礙仍然高居歐美各國之冠。

因此,世界各先進國家莫不把腦血管疾病之防治列為衛生醫療之重點,投入大量的經費與人力作腦血管疾病之研究與教育,希望減少腦血管疾病之發生率、死亡率與後遺症。

而首務之急就是要認識中風的危險因子,從而降低危險因子對中風的影響。


一般而言具備越多的危險因子的人越容易中風。

危險因子又可分為可改變、(或可控制)和不可改變(或不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兩大類。


一、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以前患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


年齡:

年齡是腦中風重要的決定因子。

腦中風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55歲以後每增加 10 歲,其發生率倍增,而中風的死亡率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增。(編按:聯合國定義老人為65歲以上人士)

類澱粉血管病變所合併的腦出血亦多發生於較老的病人。


性別:

總體而言,男性與女性的腦中風總數相若(編按:其它文獻則指出男性中風機會高於女性),女性的第一次腦中風年齡較男性高,腦中風的死亡率亦較高。

65 歲以前男性較女性多 20﹪的腦中風。(編按:雖然這樣描述不太準,不過姑且這樣記,男的越老越安全,女的越老越不安全)


種族:

非裔美人較其他族裔高 60﹪的腦中風率和中風後的殘障率,其死亡率較其他族裔高兩倍。

東亞民族的腦出血發生的比例,明顯的高於西方白種人。(編按:喔台灣就是東亞民族捏...)

而腦梗塞方面,白種人顱外頸動脈狹窄比例較高,我們則是以顱內動脈狹窄較常見。


家族史:

直系親屬或母系親屬中有腦中風病史時,其得到腦中風的機會較高,可能與遺傳所涉及凝血和代謝障礙有關。(編按:這我也要注意了)


以前患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

這是最有意義的預測腦中風發生的指標,兩者皆顯示患者有病態血管的存在,10﹪的腦中風倖存者在緊接著的一年內會再發生腦中風,六分之一的腦中風倖存者在隨後兩年內會發生下一次的腦中風,30﹪的會在隨後的五年內發生腦中風。(編按:不過反過來想,就是有70%可以安然度過五年)

暫時性腦缺血患者發作一次或以上者,較同年齡、同性別沒有發生過暫時性腦缺血的人得到腦中風的機會高出 10 倍。(編按:可想像成其它情況不變下,一般人中一次風,曾經暫時性腦缺血的患者有可能已經中了十次風)


二、可改變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頸部雜音,身體活動量,吸煙,飲酒


高血壓:

血壓每天高低起落不等,若高過 140/90mmHg,便可以稱之為高血壓。

65歲以上的人,差不多三分之二有高血壓(編按:相當於麻將桌上四個老人,只有一個半不到的老人可以臭屁自己身體很好),高血壓前期為 120/80mmHg 至 139/89mmHg間,可使動脈硬化加速,導致充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腎病、盲眼和腦中風。

如何預防高血壓

1.維持理想體重

對於肥胖或有高血壓的人來說,減肥有更大的效果,過重的人容易發生高血脂症和糖尿病。

BMI(Body Mass Index)乃是測量身高與體重的關係,可以粗略評估全身的脂肪量,但對於肌肉發達的人、老年人或水腫的患者則無效。

所以除了BMI外,有人測量腰圍的大小來輔助診斷,一般而言,女性大於 35 吋(77cm),男性大於 40 吋(88cm)時,都認為偏高。

BMI = 體重(Kg)/ 身高2(m2(編按:提供一個計算網站,格主得到22分,評語是:真羨慕你,繼續保持下去可以去做模特兒了);BMI介於25~29.9 稱之過重;BMI>30 為肥胖。

根據我國肥胖學會的統計值,BMI>27 便可稱為肥胖,進行減重時,以每週不超過 2磅(約 1Kg)為宜,近程目標為現時體重的十分之一。

一磅約 3500 卡的熱量,若想減重一磅,即需要每天少吃 500 卡,或較以前每天多消耗 500 卡的熱量。

2.做運動

每天做 30 分鐘中量的身體活動,如快走、踩腳踏車、打掃落葉或園藝工作。

亦可以將30 分鐘的運動拆散成 10 分鐘一小段來做,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行上下樓梯,不乘電梯,乘坐公車時可於目的地前1、2 站下車,再用走路到達目的地,停車時,亦可將車停於稍為遠離目的地處,增加步行量。

3.健康的飲食習慣

宜食用低飽和性脂肪、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蔬果含量和低脂奶類食物,例如多食用全麥、魚類、堅果,少食用紅肉、糖果及含糖飲料(編按:可樂算嗎?廢話)。

4.低鹽飲食

儘量減少日常食物中鈉鹽的含量。

如使用代鹽(氯化鉀),請先諮詢醫生後方可使用。

儘可能食用新鮮蔬果肉類,少用罐頭食物如午餐肉、急凍晚餐和洋芋片等。

5.遵照醫囑服藥

在家應多測量記錄血壓,遇有過高的血壓時,應靜息半小時,再測量一次,血壓常在排便後、運動後、情緒波動時和進食後,呈現較高的血壓值。

中風的急性期不需要立即下降血壓,但在蜘蛛網下腔出血、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急性腎衰竭時、使用靜脈肝素時,才需要將血壓較快下降至心縮壓180mmHg 以下或接近病發前之血壓值,並應排除排尿困難、情緒激動,等到確定高血壓的原因,宜使用 Captrpoil 6.25-12.5mgpo/1m, Labetalol 5-20mgiv, clonidine 0.15-0.3mgsc/iv, Dihydra- lazine 5mg iv 加上 Metoprolol 10mg iv,儘量避免使用鈣離子拮抗劑,特別是Nifedipine,亦有人建議讓出血性中風患者血壓低於 180/105mmHg,而缺血性中風患者血壓低於 200-220/120mmHg。(編按:這一段給要當醫生的人看就好了)


糖尿病:

測量空腹血糖值大於 126mg/dl(編按:醫學或化學上用的濃度單位,毫克每分升,每100毫升溶液裡含溶質的毫克數,下文還會出現的單位)兩次以上,便可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與腦中風有密切的關係,糖尿病的患者得到腦中風的機率為正常人的 1 至 3 倍(編按:此敘述句不週到,模擬兩可,1倍是到底是指乘以1還是乘以2呢)。

雖然嚴格控制血糖值未被證實可以減輕腦中風的發生率,但可以減低糖尿病的併發症和降低中風的嚴重度,使預後得以改善。

並減緩因糖尿病形成的動脈粥狀化斑塊,特別是在較小的動脈分支上。

維持理想體重、規律有恆的運動和適宜的飲食習慣可預防第二型的糖尿病。

假如年齡大於 40 歲且肥胖,如合併下列症狀時,請至醫生處檢查,是否有糖尿病。

(a)口渴感;(b)容易飢餓;(c)容易疲倦;(d) 小便次數增加,特別是晚上(請勿與老年男性的前列腺肥大混淆);(e) 體重減輕;(f) 視覺模糊;(g) 傷口不易復原。

糖尿病可分為三大類:

1. 第一型糖尿病,又名青少年型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多發生在孩童青少年,乃因 beta-cell 被自身免疫系統摧毀而無法製作胰島素,完全依賴體外的胰島素供給。

2. 第二型糖尿病,又名成人型糖尿病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糖尿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最初以胰島素抗阻性來表現,在脂肪肌肉和肝臟無法有效正常使用胰島素進行新陳代謝,此時胰島素被過度的產生而增加(編按:最後一句看不懂)。

3. 懷孕期糖尿,有些女性在懷孕第三期受到懷孕荷爾蒙的影響而形成糖尿病,此型糖尿病在分娩後即會消失,但這類病人以後形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他人高。


心臟病:

心肌梗塞的患者約有 3-4﹪會發生腦栓塞(編按:腦栓塞對大腦而言是外來的,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液帶來的塊狀雜質(栓子)堵塞住了,腦血栓則是大腦內部的,指腦血管發生粥狀硬化時,容易產生血栓,血栓變大時,血液不易流過,甚至阻塞,影響到該血管所支配的區域)且多於發生心肌梗塞後一個月內發生,若同時合併心房顫動,則更容易形成腦栓塞,在心肌梗塞患者使用血栓溶解劑時,會增加腦出血的機會。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異常跳動,全美約有 220 萬人有此毛病(編按:就是台灣2300萬人口裡那個零頭,很大的零頭),在 75 歲的人中,約有 12﹪的人有心房顫動,具有心房顫動者,其中風率較一般正常人高出六倍,在所有中風的病人中約有 15﹪與心房顫動有關,在 65-85 歲的中風患者中,心房顫動更高達 70﹪。

心房顫動有較高的腦栓塞危險,左心房無效的收縮使血液滯留在心房壁上,增加血栓的形成血栓變大斷裂成碎片會隨著血流,經過左心室而進入體循環,將栓子帶到腦部或其他器官。

在一些心房顫動的患者,其心房顫動會自然消失,使用電擊去心房顫動術或藥物治療,可以幫忙患者恢復正常的心律,於心房顫動患者使用抗凝血藥物-Warfarin(編按:據說一開始是註冊為老鼠藥),可較不使用 Warfarin 者減少 67﹪的中風機率。

在低中風率或不宜使用 Warfarin 的心房顫動患者,可考慮使用抗血小板凝聚藥物如Aspirin 或 Clopidogrel,臨床上所使用的藥物,必須考慮出血性的併發症,如腦出血、胃腸道出血、牙齦出血、皮下出血,甚至皮膚、肌肉壞死。

當使用 Warfarin 時,最少每個月抽血檢查 prothrombin time 一次,維持INR 在 1.5 至 3 之間。(編按:這兩段也是給要當醫生的人看的)


高血脂症:

與冠狀動脈疾病有絕對的關係,在腦中風方面雖未明確有關連,但高危險性的腦中風患者使用 statin 被認為有助於減少腦中風的發生。

一般來說,血中總膽固醇量大於240mg/dl,便可稱之為高血脂症,高濃度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成正比,但與高密度脂蛋白成反比。

對減少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病人血中膽固醇量之建議為總膽固醇量少於200mg/dl(編按:我從206飆到229,該注意了),高密度脂蛋白大於 35mg/dl,低密度脂蛋白小於 130mg/dl。

飲食建議為每天脂肪攝食量低於每天總熱量之 30﹪,飽和脂肪量低於每天總熱量之 10%,每天膽固醇攝取量少於 300mg(編按:標給自己看的)。


頸部雜音:(編按:本段皆病理看不懂)

一般而言,由於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管腔彎曲狹窄血流速增強而形成渦流或頸部雜音,除了血管狹窄形成頸部雜音外,正常硬化的血管壁亦會在血流經過時形成頸部雜音,其他如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燒及年青人都會容易出現代償性的過多血液流過,流速增加而形成頸部血管雜音。

如合併橫切面面積減少 70﹪以上者,其腦中風的機率會呈現有意義的上升,其形成中風的機轉為過度狹窄或斑塊內出血,使管腔變小而導致遠端供血不足;狹窄處斑塊破損剝離形成栓子,流到腦部,小血管形成阻塞, 或以上兩因素加在一起,治療上來說,當狹窄面積超過 70﹪,或出現腦中風症狀,可以考慮放置血管內支架或施行外科摘除斑塊手術,對於輕度狹窄無症狀者,可給予抗小板凝聚藥物或 statin 來減緩動脈硬化進行的速度和減低血栓的形成。


身體活動量:

有恆規律性的運動,可以減少腦中風的發生,可能與體重、血壓、膽固醇和醣類耐受度的改善有關。


吸煙:

吸煙可增加 1.5 至 6 倍的腦中風發生率,不論是缺血性和出血性的腦中風,停止吸煙可減少一半的腦中風發生率,重度吸煙者其危險性高過輕度吸煙者,女性的危險度較男性高

吸煙者一旦停止吸煙,其中風的危險性馬上下降,如果停止吸煙達五年,其腦中風的發生率與不吸煙者相若。

吸煙的女性若合併使用避孕藥或/和有偏頭痛病史,其罹患腦中風的機會大為上升。

吸煙不單只產生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它含有數不清的有毒化合物,它可以促進動脈硬化,增加血小板凝聚黏附的作用,縮短血小板的存活期,縮短凝血時間,增加血中凝血纖維原和黏稠度。根據國外文獻報告,頸動脈狹窄者,放置血管內支架或外科手術摘除斑塊術後,其頸動脈再度狹窄者,吸煙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飲酒:

每天一至二“品”酒量可以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率,然而酗酒可以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編按:過猶不及)(一品約為白蘭地或威士忌 40ml 或高梁酒 20ml)


三、其他需要考慮的危險因子或因素


1. 因文化不同所引致之社會、飲食和生活形式的不同。

2. 知識程度的差異。

3. 經濟因素:影響對腦中風的認知、預防、急性治療和長期的復健。

4. 遺傳基因:東方人較西方人多腦中風,東方人動脈硬化多發生於顱內腦血管,而西方人則多發生於顱外血管,非裔美人鐮刀狀細胞疾病常伴隨腦中風,特別在小孩身上。


參考資料


1. Gorelick PB; Sacco RL; Smith DB; et al. Prevention of a first stroke: a review of guidelines and a multi- disciplinary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J Am Med Assoc 1999;281: 1112-20.

2. Goldstein LB; Adams R; Becker MD;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troke 2001;32: 280-99.

3. Ezekowitz MD; Levine JA. Prevent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AM Med Assoc 1999; 281: 1830-5.

4. Gorelick PB; Alter M; eds.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New York: 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2002. 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