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停下來的時候
前面停了一輛休旅車...
猛ㄧ看
後車窗被球砸到...
媽咪今天菜桌上準備了山藥
作成沙拉的方式, 沾醬油吃
不過爸比還是不太吃
大小女兒都很喜歡吃
尤其是小女兒一邊開心的吃著, 一邊語出驚人:
"媽媽, 我很喜歡吃山藥耶
可是...山藥很像鼻涕...
雖然這樣我還是很喜歡吃山藥"
若無其事邊說, 又插了一塊往嘴裡送
原本就不喜歡吃山藥的爸比更有藉口不吃山藥了
住宜蘭的研究所同學買來進貢過ㄧ次後
就喜歡上的宜蘭鴨賞
可能是運氣好
之後每次去宜蘭都會帶一兩份回來吃
還沒有買過口味不合的
有些人嫌口味太鹹了一點
稍微熱過或烤過之後
可以加點迷迭香
配一盤蒜
簡直是人間美味
先猜ㄧ下這尊是順風耳還是千里眼?
再往下看
所有的媽祖廟
在主神媽祖兩側都會有兩尊護法:
順風耳跟千里眼
鹿港天后宮裡這對泥塑的順風耳(媽祖左手邊)千里眼(媽祖右手邊)
形像特別生動
尤其是其中的順風耳跟一般所看的造型不同
看得出來嗎?
ㄧ般順風耳是直接用手指著耳朵(表示聽力好)的造形
但這裡的順風耳造形是用眼神來傳達聆聽的樣子
婉轉呈現的方式看起來比直接手指更傳神更有力
所以上面這尊是順風耳
你猜對了嗎?
又神話說順風耳是桃木精
故作成紅色身
千里眼造形作遠眺狀
神話說千里眼是柳木精
故作成綠色身
民間信仰的故事
認為順風耳千里眼原本是作怪的桃精跟柳精
被媽祖收服之後, 成了左右護法神
所以除了造型之外, 通常被彩繪成紅(桃)綠(柳)兩種色系
而且身材通常會出現"排骨"
為什麼這樣呢?
難道跟在香火這麼旺的媽祖旁邊還吃不飽嗎?
我想大概是因為要做成樹精的象徵吧
因為沒有很胖的桃樹跟柳樹
哈哈
不過如果只比手臂粗細的話
順風耳還是壯一點
千里眼就瘦一點了
***
相關文章: 天后宮石雕
幽靜的龍山寺要看木雕
熱鬧的天后宮, 除了拜拜, 則是要看石雕
天后宮石雕有80%都是敘述(傳說中)忠孝節氣的故事
這之中又有一半以上典故會出自三國演義
(所以只要熟讀三國演義
就可以很容易辨識出天后宮大部分主要的石雕場景)
由於天后宮石雕太多
只能抓其中幾幅代表解說
頂堵: 周文王求姜子牙
圖左垂釣者為姜子牙, 圖中打躬作揖者為周文王
頂堵: 堯求舜
圖中農夫打扮者為舜, 其左打躬作揖者為堯
身堵(部分損毀): 祈求吉慶
取旗, 球, 戟, 磬諧音
身堵: 上圖為丈母娘看女婿
圖中坐者為吳國太, 圖右打躬作揖者為劉備
下圖為曹操割鬚斷袍
圖中騎馬被追殺者為曹操
另ㄧ說為的盧救主越檀溪
圖中騎馬逃難者為劉備, 馬即為知名度僅次於赤兔的的盧
我覺得會放到石雕上的劇情比較像第二種說法
可是雕像本身比較像是第一種說法
身堵: 上圖為鳳儀亭呂布戲貂蟬
圖右大肚者為董卓, 懷抱貂蟬, 圖左執戟者為呂布
下圖為華容道關羽縱放曹操
圖右長髯執關刀(損毀)者為關羽, 圖左長袍者為曹操
龍邊裙堵: 畫龍點睛
虎邊裙堵: 打虎救父, ㄧ說保生大帝醫虎喉
門框邊: 天官賜福
福取蝠諧音
西方社會象徵邪惡的蝙蝠,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卻是福氣的象徵
傳統建築裡出現很西洋化的小天使
很有趣
紋路優美的石鼓
ㄧ般用在正門
通常故意作小石鼓一號的石箱(或稱乞丐椅)
ㄧ般用在邊門
***
相關文章: 順風耳千里眼
鹿港廟宇之多
多到可以用"三步一小廟五步ㄧ大廟"來形容
因為廟宇太多
作研究的人就把它分類以方便討論
分成闔港廟, 角頭廟, 人群廟, 宗族廟跟其它五類
認識鹿港的人不妨試著把逛過的廟宇分類看看
闔港廟指的是全(鹿)港都會來祭祀的廟語, 例如: 龍山寺, 天后宮, 廟宇的規模相對也較大而完整
角頭廟名字取得很猛, 其實它指的是歸屬於區域或(行政上的)村里祭祀的廟, 所以數量眾多, 祭祀族群的地域性也較強, 但相對的, 財力較侷限, 廟宇的規模也較小
人群廟顧名思義, 是由移民人群所祭祀的廟, 有時也會發揮同鄉會館的功能, 例如金門館, 三山國王廟, 在台灣移民人口佔多大數的情況下, 自然會產生這種廟.
人群廟數量稀少, 遠遠不及角頭廟眾多, 再加上落地生根的生活型態, 有時功能角色就會(像興安宮ㄧ樣)潛移默化轉變(有人說是淪落)成角頭廟
宗族廟則是指同姓或同宗所共同祭祀的宗祠(或廟宇), 例如施姓宗親會
其它類意指其它無法單獨歸類或型態轉化的廟宇
後者例如, 移民人群居住久了自然形成一個社區或村里, 此時的人群廟的功能可能轉變成為角頭廟, 以下會講的興安宮就是ㄧ例
前者例如: (有人認為)金門館的祭祀組成, 除了同鄉會, 還包括了職業都是水師的特殊身分, 可以想成是工會組成, 所以也可歸為此類
鹿港最著名的闔港廟當然是龍山寺
但論到香火最旺的, 卻非天后宮莫屬
因為香火太旺了, 天后宮媽祖原本粉粉嫩嫩的小臉
就被燻成黑色的
所以又叫做"黑面媽"
新祖宮也是闔港廟, 顧名思義, 是最晚近蓋好的媽祖廟
即使如此, 歷史也可以推進到清朝乾隆年間
它的特色是"官拜"的媽祖廟
(因為混合了官拜身分, 有人將之歸類為其它類)
套現在的制度來說, 就是"國營事業"
所以簷下可以用四對龍柱
它的媽祖比較特別
是用藤編作身體的"軟身媽"
(只聽長輩說原因是時間太短匆忙雕刻而成, 沒有查證)
不過版主也沒看過
台灣各地幾乎都有媽祖的信仰跟祭祀
不過跟其它地方不ㄧ樣的是, 鹿港這裡光媽祖廟就有三間
而且各有特色:
香火最旺的天后宮, 官拜的新祖宮, 以及年代最久遠的興安宮
興安宮是由清朝興化人來台建立的
取其"興化安寧"之意
雖然香火不甚旺
其實它是三間媽祖廟當中最古老的廟宇
由於興化移民人群居住此地已久
功能已從人群廟轉變成為角頭廟
近年又整修過ㄧ次的金門館
除去祭祀群都是水師身分不看
就是典型的人群廟
在傳統建築裡
屋頂正脊跟山牆(建物側面)頂角交接處常出現三種造型: 燕尾, 馬背跟瓦鎮
若以古制區分尊貴, 燕尾最尊, 馬背次之, 瓦鎮最低(出現年代也最近)
燕尾常出現在廟宇(尤其是正殿)跟大戶人家
這一張是在文開書院照的燕尾
如果天氣好, 可以拍出不錯的效果
馬背依造外型可區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造型:
金型圓, 木型直, 水型曲(波浪), 火型銳(火燒光芒), 土型方
ㄧ般認為馬背造型的選擇跟五行無關
而是依照屋主個人的喜好取捨
這張是民宅常見(大概是較容易施作)的金型馬背
取金元寶中間的半圓型狀表示
(雖然有點背光, 還是可以看出)
左上角是加入波浪變化的水型馬背
右上角也是最常見的金型馬背
(但有點接近長條型的木型馬背)
中間前景是瓦鎮
較少見的是方形的土型馬背, 還有火型馬背
這一張是火型馬背
形狀優美, 較其它類型的馬背線條活潑
這一張的前景是瓦鎮
後景是ㄧ般工匠有時為了便宜行事作的馬背
不過已不在傳統建築的工法裡
我說那個叫做鑽石型
補充:
高燦榮先生所著作的"燕尾, 馬背, 瓦鎮"ㄧ書有詳細的介紹
這裡有書評